闻宥 一代语言学大师,西南民族学院教授,开创了字喃、彝文和羌语的研究
闻宥(1901~1985年),字在宥,号野鹤,又号早雁,室名落照堂。中国民族学、语言学、金石学、铜鼓学、考古学家。江苏娄县(今属上海市松江县)泗泾镇人,父亲是清末秀才。闻宥早年参加南社,在沪上写鸳鸯蝴蝶派小说,后来长期致力于语言学、古文字学、考古学的教学和研究。上世纪30年代闻宥两次执教山东大学中文系,为山大语言学和古文字学的初创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1913年,闻宥小学毕业后,因家庭困难,到上海申报馆工作,后主编《申报自由谈》。1915年后,闻宥离家到松江府中学就读,工古文、诗、词,善书法,受到南社诗人姚翁的赏识,此后结识了南社社长柳亚子,并加入了南社,成为社中颇有名气的青年诗人之一。1917年闻宥任职于《民国日报》时,与著名文人钱病鹤共事,时称“双鹤”,其间曾与柳亚子公开辩论诗坛。
闻宥善诗,所作诗深幽蕴藉,缱绻缠绵,时人称有李商隐风骨,作品曾刊《当代名人书林》,他也是鸳鸯蝴蝶派的重要成员。1920年,闻宥入上海震旦大学(教会学校)文法学院就读,该校用法语教课,先生法文自然精通;课后先生又自修拉丁文,练就了坚实的外语功底。后入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工作,并在持志大学、民国大学、正风文学院兼课,其间主编小说周刊《礼拜花》和《中国画报》。1929年秋起先后任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副教授、教授。
1932年秋至1933年夏和1935年秋至1936年冬,闻宥应赵太侔邀请两次任职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。他第一次任职山大,正值国立青岛大学因学生运动易名为国立山东大学,当时杨振声、闻一多、方令孺等均离开青岛,赵太侔任校长。闻宥同中文系主任张煦及姜忠奎、丁山、游国恩组成了山东大学中文系教学中坚。据1932年9月12日《国立青岛大学周刊》记载:“本校本学年各学系教授讲师助教等,除有三数人尚在接洽中,大多数均已聘定,并皆国内学术界知名之士……中国文学系教授兼主任张煦,教授丁山、姜叔明、闻在宥,讲师游国恩、沈从文。”闻宥初到山大还担任学校的校务委员,出席校务会议,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。
1933年秋,闻宥赴北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,兼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讲师。1935年秋重返山东大学。闻宥两次执教山大,与张煦、丁山、姜忠奎、老舍、游国恩共襄盛举,为山东大学中文系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。他1931级的学生王昭建曾回忆说:“曾选修过游国恩先生的《中国文学史》和《楚辞概论》;张怡荪先生的《汉魏六朝文》;杨筠如先生的《中国文化史》……闻宥先生的《音韵学》;丁山、姜叔明先生的《文字学》和《儒学研究》。还先后听过沈从文先生和舒舍予先生的《小说写作》。他们的学术根底是那么深厚、讲课是那么精炼,确曾使我得到‘取法乎上’的教益。”
闻宥在山大开设了文字学、音韵学、古文字学等课程。文字学课程“取古器物刻文,与徐氏说文540部首,参合研究之,意在使学者认识我国文字之构成与其演变之迹。”音韵学课程“分三部分:(一)发音之练习,(二)主要韵书组织之研究,(三)古韵分布之究。”古文字学课程“以金文及甲骨文为基本材料,佐以古籍记载中有关古文字学之材料参验比勘,以窥探我国古文字之梗概,并其间所浮映之初民社会。”
闻宥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,讲课旁征博引,贯通古今,有史有论,深入浅出。徐中玉曾回忆说:“闻宥先生的语音学,中外汇通,我无意于训诂、音韵之学,对他的课仍有相当兴趣。”1931级的张震泽在国立山大师从丁山、闻宥,受文字器物之学,开始了古文字学研究,后成为古文字学家和训诂学家。他回忆说:“古文字学是丁山讲授。他精通甲骨金文,学识渊博,主张通过古文字探讨商周社会。同时开设的课程有姜叔明先生的说文研究,闻宥先生的声韵学和古器物学。我综合诸门,觉得古文字学更有意义。”
闻宥、张煦和老舍等人对中国文学系学生组织的国文学会给予支持,并作学术讲演。1935年10月8日中文系国文学会成立,每两星期请本校教授或校外学者举行学术讲演一次。10月12日,张煦在大礼堂举行第一次学术讲演,题目为《东游漫谈》。10月26日,闻宥在大礼堂举行第二次学术讲演,题目为《印支语族里几种新材料》。11月8日,老舍在大礼堂举行第三次学术讲演,题目为《一点新经验》。
1936年夏,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为了镇压山东大学的爱国学生运动,以停拨协款相威胁,并无理干预学校人事调整,赵太侔愤而辞去校长职务,林济青任代理校长。1936年10月6日,国立山东大学举行校务委员会,选举闻宥、童第周、史久荣为校务会议教授代表。
1936年冬,闻宥离开国立山东大学,后在国立四川大学、国立云南大学、国立西南联合大学、私立华西协和大学、私立华西大学等校任讲师、副教授、教授、系主任等职。1952年秋,全国院系调整后,任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;1955年调到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工作,直至1985年9月逝世。曾主编《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