闻氏名人

闻辂:父亲(闻宥)内敛少言,被陈寅恪赞曰“君化无用为有用”

作者: 闻太师 来源:本站 时间:2022-10-28

闻辂:父亲(闻宥)内敛少言,被陈寅恪赞曰“君化无用为有用”.jpg

父亲内敛少言,被陈寅恪赞曰“君化无用为有用”

儿子淡然却健谈,自言“重要的是获得精神上的一种充足”

“人所处的环境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获得精神上的一种充足。”

——闻辂

昨天,早报寻访了陈寅恪长女陈流求,殊不知,陈寅恪一位好友之后也在成都。陈寅恪的这名好友自学成才,通晓英、法、德、日等语言以及西南地区小语种。陈寅恪曾赞曰:“君化无用为有用,我以小巫见大巫。”此人就是闻宥。

比起内敛少言的父亲闻宥,小儿子闻辂显得要健谈得多。在成都生活了半个世纪的闻辂,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,1959年调到成都地质学院(现成都理工大学)教书。1997年退休后,他每天上网聊天,闲适不少。谈起话来风趣幽默,闻老的生活“不亦乐乎”。

大师名片

闻宥(1901—1985)

  江苏娄县 (今属上海市松江县)泗泾镇人。出身寒门,自学成才,通晓多国语言。毕生致力于藏系语言文字及古文物研究,对字喃、彝文、羌语以及古铜鼓的研究,涉猎语言、历史、金石、哲学、民俗、铜鼓文化等领域。语言学家、历史学家,同时又精通诗画。1985年9月27日,因心力衰竭在睡眠中与世长辞,享年85岁。

回忆

居住于华西坝小天竺街 邻里感情很好

“这是我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。”闻辂一坐下就来了句开场白。今年76岁的闻辂看上去精神奕奕,明白采访意图后,闻辂提前专门整理好关于父亲闻宥的材料:兄长闻广(一直在北京地质科学院做研究,已退休)写的传、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和德国汉学家傅吾康写的闻宥回忆录。洋洋洒洒17页,夹上两张自己的名片,放在文件夹里一起递给了记者。“我喜欢像西方公司一样,简洁准确。”闻辂略显“得意”。

1940年,闻宥为避战乱前往成都,在成都私立华西协和大学任教。3年后,闻辂的母亲带着两个儿子来成都和闻宥会合。“抗战时期,有华西坝那样的环境就是天堂。”

一家四口在华西坝小天竺街居住,楼上楼下都是文化人。会计学家杨佑之、皮革科技先驱张铨都算是邻居。每年圣诞节,闻辂和张铨之子张扬、杨佑之之女杨正予还要互相交换礼物,几家人感情很好。直至今年5月,和杨正予通电话的闻辂,还被对方称为“发小”,“在她心中,我还是小孩子!”76岁的闻辂哈哈大笑起来。

风骨

谢绝华裔博士经济支援 笑言“取之有道”

1989年,闻辂去法国斯达拉斯堡参加一个学术会议,当时的他还在剑桥大学地质科学系做访问学者。会上巧遇一位华裔新西兰科学家,这位博士与闻辂的嫂嫂早年在新西兰相识。

彼时闻辂刚到剑桥大学留学一年,知悉闻辂的情况后,这位好心的博士主动提出:“我知道你们中国这些搞学术研究的人经济状况都不是很好,怎么样,需不需要我支援你?”当时留学生经济上并不是很宽裕,闻辂的一些同学甚至要出去刷盘子挣钱,但他婉言谢绝,“谢谢您的好心,我钱足够用,不需要您的援助。”

回去后,闻辂跟朋友讲起这个事情,大家觉得难以置信,但是闻辂不后悔。直至今天,回忆起当时的一幕,他依旧觉得当时的拒绝是对的。“取之有道。”闻辂用四个字解释理由。

“父亲把‘正直’看得很重,这点也直接影响了我。”闻宥对闻辂影响很深,“他说得很少,大多是身体力行,把一个人品德看得很重”。

遗憾

本希望到各国首都看看 一场大病铸遗憾

闻辂一生都致力于地质学研究,去过欧洲、美洲各大国家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讨论。1988年,他曾作为我国教育部派往剑桥大学的第一批高级访问学者,前往参观学习。“这也算是完成父亲的一个心愿吧。”闻辂父亲闻宥早在1949年就有机会前往剑桥大学,那时的剑桥大学哈隆博士曾邀请闻宥去剑桥大学东方系任教,但他因故未去。

2005年,正值闻辂职业生涯逐渐迈向高峰时,突来的疾病打乱了他所有的计划。闻辂被诊断出肚子里长了一个肿瘤。治疗后,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,但从此过上了频繁和医院打交道的日子。“从那会开始,我每天都要吃药,一吃就是8年。”

这场大病也让闻辂的身体大不如前。“我还想去南美尤其是阿拉伯国家看一看,可惜身体不允许。”说起这些闻辂有些失落,他一直有一个愿望,希望可以到全世界各个国家的首都看看,但一场大病给他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。

马悦然忆闻宥——“亦师亦父”

闻宥在成都私立华西协和大学任教时,曾创建中国文化研究所,他兼所长并创办《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》。研究所里聚集了一批大家:吕叔湘、刘朝阳、韩儒林等,特约研究员有陈寅恪、刘咸、李方桂、腾固、董作宾等。研究所的学术刊物《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论丛》与《集刊》在国际汉学界影响深远,被认为是中国同类刊物中最杰出者。

因其学术成就,1949年,英国剑桥大学东方系曾邀请闻宥前往工作,但其因故未成行。

瑞典著名汉学家、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的马悦然曾在成都跟随闻宥学习四川方言近两年,马悦然的中文名就是闻宥所取。马悦然在对闻宥的回忆文章中表达了两者“亦师亦父”的关系:“他当时的年龄已足以做我的父亲,而从我们友谊的最初开始,他对于当时在学术道路上艰难探索的我来说也确像一个父亲。”

记者手记

他搬出“西方礼貌”目送记者过马路再离开

温文尔雅,是我见到闻辂的第一印象。几乎不用想象就能感受到,他是在一个怎样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。闻辂语言风趣,比起采访,他更希望通过故事“以过来人的身份传授肤浅经验”。而这,是他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。

此前沟通给闻辂打电话时,念其长者,不敢先挂电话,谁知先生或许是碍于礼貌也不挂电话,每次打完电话,总要这样僵持十来秒。采访完毕,我提议要把先生先送回家——采访地点距离他家5分钟路程,“不要不要,你们先走,我送你们!”闻辂急忙摇手。我怎么敢让76岁高龄的先生相送?“不要不要,我们用西方人的方式,到门即止!”闻辂拗不过,搬出“西方礼貌”来。最终,还是他先目送我过马路再离开。

“人所处的环境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获得精神上的一种充足。”或许这就是闻辂能够如此淡然和坦然面对生活中的起起落落,最根本的原因。

原文:

《喜欢西式简洁 文化人风范都在骨子里》2013年05月21日06:19  四川在线-天府早报 实习记者 颜雪颜梅摄影报道

首页  | 工作动态  | 新闻资讯  | 家谱字辈  | 宗祠村落  | 文化名人  | 会员中心  | 联系我们  | 纪念馆
Copyright © 2009-2024 闻氏宗亲网 All Rights Reserved. 皖ICP备20010495号-1